——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的实践 作者:吕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5年,海尔集团国内第一个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海尔精英班”在沈阳市化工学校高分子专业成立。对于海尔集团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找一个长期战略伙伴,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沈阳市化工学校——一所中职学校成为首选?海尔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李瑞友说:“‘精英班’的建立源于校企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基础,源于沈阳市化工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优良传统。作为企业,我们可能并不完全懂教育,但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员工,也知道什么样的课程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员工。沈阳市化工学校的课程改革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往往一味遵循学术教育的传统,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弱化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职业性,与国家职业标准脱钩或者疏离,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沈阳市化工学校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2009年起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并做了大量研究,从最初的实训基地规划到每一个教学项目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职业标准的内容,开展企业调研,把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到学生技能培养的全过程。 课程是职业教育各元素的核心,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是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蓝图,也是组织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而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某一职业(或工种)的活动内容,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该职业所需的能力,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工作能力、知识、技能、态度等所提出的规范性要求,自然应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参照标准。从业者的工作能力,是根据特定岗位的需要,从相关的学科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使之建立关联,再加上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构成。因此,其课程结构与普通教育的学科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应当有益于学习者建立这种关联,合理的做法就是将知识的组织方式对应胜任岗位所需的能力,使课程结构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沈阳市化工学校找准了与职业标准衔接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切入点,打破学科界限,以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为项目设置课程结构,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 国家职业标准是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胜任特定职业所需的能力。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而言,应重点分析每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并在国家职业标准中找到定位。围绕这种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干,以理论知识为枝叶,组织课程内容,使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中,并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结合,推进“双证书”普及率,使之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不意味着局限于标准本身。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橡胶职教集团的作用,将新的工艺和岗位需求,与教学实际需要加以整合,兼顾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年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不断深入,使沈阳市化工学校高分子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年,高分子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示范性实训基地”;2013年,承担教育部、行指委委托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专业、橡胶工艺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制定;2014年,参与国家橡胶标准委员会《硫化橡胶中铬含量的测定》等5个国家标准的研发;2015年,高分子专业教师团队被评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不断吸引知名企业的关注。自2013年起,海尔就与高分子专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在衔接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课程内容与企业技术标准、组织模式等全方位对接,于是有了全国第一个海尔精英班的诞生。 (作者:吕营,系沈阳市化工学校教务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1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