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光明教育讯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通知》称,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总体规划,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这一被称为“高校五年计划”的新战略,是继“211”、“985”工程之后,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政府支持动作。与之前支持方案相比,这一新方案有哪些亮点和进步?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高校还存在着哪些不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在接受光明教育采访时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学术性大学,包括职业类大学,都是可以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去做的,应该形成一个全面的、公平的,生态合理的一个大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
【对话】
更全面和公平的支持各个类型的高校
光明教育:与之前的“211”“985”高校工程对比,这个方案有何亮点和进步?
程方平:过去“211”、“985”工程是针对重点高校来说的,是鼓励一些基础较好的大学,给这些学校提供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让它起一个带头作用。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类型的大学都要有发展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一流大学,包括职业类的大学,都是可以向世界一流去做的,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的,生态合理的大格局。
此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能只发展学术性大学,要和整个工业发展和信息发展要同步,比如说现在号召全民创业,当然不能只靠“211”、“985”高校创业,要让各个类型的高校都参与进来,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这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一个地方大学,都要让它有这样的希望,这样对整个高校生态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比如美国,不仅有哈佛这样的学术性大学,也有很专业的学校,像麻省理工学院,要给所有的高校平等竞争的机会。
高校经费自主权应与监督权连在一起
光明教育:方案内明确“高校财务自主权和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这对高校来说是不是给了较大的自主空间?
程方平:我觉得在经费上应该给高校自主权,因为高校是自成体系的,另一方面高校经费的自主权,是应当和监督权连在一起。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科研经费使用不得当,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监管和评估出了问题。所以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一些相应的政策法律要跟上,让同行监管,行业监管,社会信息公开以后形成的监管相互配合,让科研经费使用和项目的有效性联系起来。
其实,比起做表面文章、盖大楼、讲排场,我觉得经费更多应当用于学校内在的、文化的制度的建设上,让老师,学生能够更充分的得到学术上,实践上的帮助,所以高校经费的使用应当有一个比过去更为具体的规范,像国外很多的有关经费使用的规定都非常细,而且它的权责也是非常明确的。
目前高校评价机制缺乏专业性
光明教育: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您认为目前高校评价机制有哪些问题?引进第三方评价难点在哪里?
程方平: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引入,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选择那些能够给高校校绩提供政策意见建议的机构。
我们现在高校全是国外杂志评价,缺乏专业性,其实他们不可能真正的担负起第三方评价的职责,包括很多行业的评价,以及为行业制订标准的协会,行政化太强,所以这方面建设也要跟上。
我觉得真正的评价者是要能够从行业的角度,科学的角度负起责任来,不能一味歌功颂德,走过场, 这个评价要让大家都能够坚持原则,说真话。对于那些真正能负起责任来进行评估的人,我们要承认他的功勋。让他们这种良心,得到积极回应。
中国高校对大学精神和特色把握存不足
光明教育:您个人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理解?您认为中国高校与国外名校的差距真正在哪?
程方平:中国大学的起步比较晚,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方面,都是有进步空间的。当前,中国高校对于大学精神和大学特色的把握和国际上还存在差距,比如说,国外很多的名牌学校,它首先是把科学精神放在首位的,但是我们现在高校可能在这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有很多人批评中国的高校更像政府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质量提高,所以怎么真正从高校的功能上,让它焕发活力,把学校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是有差距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探讨中国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其实跟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教育思想,都是有关的。 比如说现在很多的高校都致力于我们传统的书院,传统的一些大学理念,这些都是不过时的探索,我觉得不仅对我们中国有意义,对世界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想真正的中国经验,也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光明网记者 陈百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