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里,当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选择逃课时,却有一群人在想方设法地蹭课。个人兴趣、转专业、跨专业考研……或许都是他们拼命蹭课的原因。他们或咨询老师与同学,或借助蹭课神器——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或因为偶然的机会而在蹭课的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
蹭课族缘何而生
大一,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为了喜欢的专业去蹭课;大二,抢课抢到系统崩溃,为兴趣去蹭课;大三,打算跨专业考研,为了未来的继续深造去蹭课……蹭课一族正风生水起。
临沂大学文学院的大二学生梁宁说:“大二的专业课很多,几乎周一到周五都是满课,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学习其他喜欢的课程。本想周末上喜欢的选修课,但运气不佳,没能选到,所以就得去蹭课。”
刘奇是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专业的大三学生,标准的考研族。“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新闻方向是我要报考的,对一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考研英语必定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所以去外国语学院‘蹭’英语课就成了我的‘必修课’。”刘奇说。
福州大学的“蹭课族”中以财经类和工科类学生居多,而他们所蹭课程则以文史哲类、财经类和公选课为主。据分析,文史哲类课程符合多数学生兴趣,且课程对学生基础要求不高,让更多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涉猎多层次文化。
“互联网+”时代,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掌上课表等“蹭课”神器频出,不仅可以管理个人的课程表,还可以分享使用同一软件的其他学生的课表,使跨校蹭课变得更加简单而美好。像广州一家公司开发的超级课程表应用软件,通过快速登录一些课程系统,自动录入课表到手机,收录千万节课程信息,可以实现校内跨院系任意蹭课,不仅可以实时下载最新的课程信息,还可以手动添加旁听课,只要点击课程表中的空闲时间段,就可以搜索到同一时间段校内的全部课程,包括公选课和各个学院的专业课程,每门课程还有学生评分以供参考。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意蹭课,轻松制定属于自己的学霸计划。
蹭课门前不同音
上课是一种态度,蹭课是一种追求。蹭课族或许通过蹭课、凭着坚持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被吐槽“抢占了原本稀缺的教学资源”,颇受争议。
正方:蹭课益处多多
蹭课无疑是跨专业考研学生的最佳选择。
2014年9月,李俊霞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她的本专业却是微电子学,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学习,她发现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偶尔一次的蹭课经历,让她对金融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思熟虑后,她决定跨专业考研,走上了蹭课之路。
大三开学后,她通过同学找到了金融学专业的课表,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外,她利用课余时间坚持学习金融学的课程。让她最高兴的莫过于老师多次称赞她坚持不懈的精神,愿意帮助她实现跨专业考研梦。
而为了让未来多一份选择,很多学生蹭课踊跃。
一份调查问卷牵出了北京工商学院教师高丽华的很多回忆。“曾经有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我到现在都记得他的名字。”在老师眼里,这是一位对广告学充满兴趣、积极向上的学生。“大学四年,该学生愣是蹭了四年的广告学课程。蹭课学生有时甚至比本专业学生更积极。一般而言,在不妨碍本专业学习的前提下,我很鼓励学生来蹭课。”如今这位计算机系的学生已毕业多年,凭蹭课学习到的广告知识,已自主创业并小有成就。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罗小锋很鼓励学生蹭课,他说:“现代社会鼓励思想的交融,打破学科间的分界,如果你只了解某一学科或只知道学科的某一点,那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就很片面,缺乏全局视野。”
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赖燕芳从大一就开始旁听哲学院的西方哲学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去。“教西方哲学的侯老师会在课后与学生讨论一些哲学问题。我总会留下来,听他们的讨论,感觉又打开了一扇窗。”在提到蹭课收获时,她说,现在读黑格尔、康德的作品,可以走进去,之前根本做不到。福州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洪顺发是学生眼中的学霸,除了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他还会去蹭机械专业课程。他表示,蹭课可以满足自己的兴趣、让自己的课余时间更加丰富有效。
李芃是临沂大学信息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在信息学院主要教授“C语言程序”。起初60多人的课堂被安排在100多人的教室里,结果来的学生不仅坐满了整个教室而且连过道上都站着人。谈到蹭课,李芃说,这是对教师最好的评价,也激发了教学激情。
反方:蹭课造成资源不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学生黄同说:“好多学生来蹭‘政治经济学’,提前占前面的座位却迟迟不来,导致本该有座位的人却没有座位。加上教师上课声音不是太大,有时候后排根本听不清教师在说什么。蹭课可以,但提前占座却不来上课,造成资源浪费不好。”该校教师贺胜柏说:“学生能来蹭课表现了学生的进取心,但蹭课不能影响本专业学生的学习,不能挤占了原本属于本专业的学习资源。”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会欣认为,对于大班教学,学生蹭课并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对于小班教学,教师会针对班级学习特点打造独特的教学方式,如果有学生蹭课可能会适得其反。
蹭课亟须完善管理制度
面对蹭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校师生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从今天开始,每个学生都要坐在被教师指定的座位上”。听到这个消息,刚跨进这个教室,准备蹭课的吴仪倩吃了一惊,最后选择了离开。但是要解决蹭课造成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均的问题,靠指定座位能解决吗?
尽管部分老师强调,“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欢迎蹭课”。但除了宽容之外,我们应该加强管理,来化解教学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提高课堂效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例如日本,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旁听制度,以保证蹭课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蹭课这种现象,不仅在我们学校,在全国各高校都长期存在。”华东某高校教务处选课中心负责人顾瑶说,“每学期都会出现某些课程被选爆的现象,我们学校在校生有近3万人,但是教育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按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程,所以没有选到课程的学生只能去蹭课。”她还说:“其实,学生的备选课程还有很多,但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太多的学生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会本着宽容的原则对学生和课程安排进行管理。”
(来源:中国教育报 稿件统筹:吴秀霞 陈博 王焕全 刘晶 翁李焱 徐剑飞 采访、调查贡献:郝进 黄根婵 高婧婧 宁绍辛 宋子乔 林艺芬 刘毅敏 王艳彩 孔烨 孔英琪 康妍 苏萌 段现蓉)
【校长书记有话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多蹭课 蹭好课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合校以来就确立了融通性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之一,全校本科生都要学习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和管理学通论。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业发展规划来旁听或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乃至辅修双学位。
我们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就取决于今天的青年对于知识是否孜孜以求,是否掌握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否善于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发现创新点。因而,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对于蹭课持开放态度,不仅向更多高校开放专业选修,还包括正在兴起的慕课课程,我们正在制定办法,鼓励学生选修,承认学分,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开设优质慕课课程,欢迎全世界的学习者来蹭我们的名课。
临沂大学校长杨波:谁的课程谁做主
大学生蹭课现象凸显的是校方单方面提供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课程的需要和对多元化知识的需求,这就提醒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调整课程设置。但是,单纯靠课程的调整似乎又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以临沂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开出207门课程供选修,覆盖了校内所有专业,课程类别也基本能够涵盖学生的需求,但由于学生群体巨大,关注热点集中,热门专业课程、热门教师课程依然供不应求。例如某教师的西班牙语选修课只有30个名额,但选课人数达到难以容纳的2000人。此种困局如何破解?
从传统做法入手,学校采取了课程立项的形式,加强校内选修课的建设力度;从“互联网+”思维入手,鼓励教师创建网络课程,同时引进慕课、微课等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供大家修读。另外,学校正在尝试学分制试点改革。学分制正式实施后,学生将自主选专业、课程、老师,自主决定学业进程,真正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这或许才是破解学生蹭课的有效途径。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德玉:走出国门去蹭课
慕课来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课程资源不足、优质课程资源紧缺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似乎正在颠覆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模式。
然而,毋庸置疑,慕课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即使慕课进一步发展,依然离不开传统课堂的核心要素,如课堂研讨、师生交流、学生互动等,而恰恰是这些传统课堂的核心要素才是一门课程最具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只要有传统课堂的要素在,教师和学生依然是课堂的中心,课程最精彩的部分仍在课堂。
慕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名师名课借助网络优势实现了更广范围的传播,无形中扩大了学校和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学习者在通过慕课学习后,可能会更加期待与自己崇拜的教师面对面的交流,聆听大师的教诲。因此,慕课来了,蹭课现象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走出校门,走出城市,甚至走出国界去“蹭”那些仰慕已久的大师课。
【域外态度】
刘一琳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大一学生。“在这里也会有学生蹭课现象,一般情况下都是基于兴趣,更多的是去试听课程,决定以后是否选择这门课程。这里的老师都很宽容。”刘一琳说。
巴布是一名美国籍外教老师。他说,美国的大学蹭课现象很常见。他本人就很喜欢蹭课,老师也不会介意蹭课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但美国学生蹭课大多有学分。
日本高校蹭课更是一种普遍现象。日本高校师生认为知识是公共的,蹭课是理所应当的。
但国外高校也并不都存在蹭课现象。
“在韩国蹭课现象很少见,几乎没有,因为在韩国的大学,专业课程都安排得很紧凑,并且难度颇大,学生学习本身专业课就很费力。”韩国庆熙大学学生郭煜珊说。
曾经留学于法国卡昂大学的临沂大学教师陈秀泉说,在法国几乎不存在蹭课现象,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会组成兴趣小组一起讨论。
同样的情况在俄罗斯的高校也存在,由于每天紧凑的时间安排和兴趣小组的产生,俄罗斯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去蹭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