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高教资讯>>正文

我看“学历焦虑”

2021年06月08日 09:28  点击:[]


作者:本报记者 杨飒《光明日报》

东北财经大学大四学生王昊:

“双非”这个词已困扰我四年

  “双非”,这个词已经缠绕了我四年。我学的是会计专业,未来就业也是金融或会计相关公司。之所以会有“学历焦虑”,一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毕业生非常多,岗位上根本不缺人。二是,照实说,好的岗位一般都是留给清北复交加两财一贸(上财、央财和对外贸易)的本科毕业生。投行类岗位可能就算你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人家看你本科是“双非”的,相同条件下,也会被刷掉。还有很多公司不看学校的具体情况,招聘需求里只认“985”“211”的学历,所以“双非”的学历身份很尴尬,很难谋求一个很好的工作岗位。

  另外,这个身份不只是在国内,申请国外的研究生也是一个问题。国外有的院校比较认可的还是国内“985”“211”院校,我们学校在软科国内排名70、财经类排名第六,即使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排到下一层次。有些“985”“211”院校即使金融、会计等财经领域专业排名较低,也可以申请一个相对较好的国外大学offer。如果要申请国外研究生,“985”院校学生只需要85的平均分,而我需要8890的平均分。

  我还要去做一些科研项目,拿到奖学金,谋求一份比较好的实习和实践经历。顾及“双非”的身份,我要更多地去提升软实力和硬实力,各方兼顾的过程中,焦虑就越来越多。不过就目前来说,我拿到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offer和国外一些院校offer。其实学校平台已经够好,也希望大家不要总是被“双非”字眼所困扰,提升自身实力,在哪儿都会发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哲学方向博士生顾晋伟:

我曾对第一学历羞于启齿

  我本科来自一个山西的独立学院,是二本里最不好的。大一到大三,多数学生都是在混,大三才开始想自己毕了业之后怎么办。那时我就想考研,心里头还是有名校情结,但比较胆怯。

  考上之后就在想,和我同时考试的人会不会特别强?他们都是“985”“211”高校的学历,或是政法专业的本科学生,我跟他们会不会差距很大?“学历焦虑”更甚。其实在学术圈还是挺看重第一学历的。一个“985”或“211”高校的学生基础确实会扎实一些。比如我们这个专业,本科期间就需要阅读10-20本经典著作,但我本科完全没有阅读过,所以他们的基础更扎实,并且在本科也掌握了很多搜索检索整理材料的能力,这个我不得不承认。

  记得在硕士的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我做了一个报告得到很多赞扬,茶歇期间,一位女同学问我本科是哪里毕业,我却羞于启齿。我也不会在朋友圈发关于本科的任何消息,这大概是对自己第一学历的防御性隐藏。

  不过读博以来,我渐渐发现,博士期间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术成果来弥补之前的缺陷的,因为学术的机制主要看科研能力的,这相对来说是更公平的方式。

德国莱茵科斯特(潍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龙:

学历不是对未来的判决书

  或许是当年的叛逆,或许是自己真的不是一块学习的料,高考成绩失利,我踏入了职业学院的校园。

  “学历焦虑”某种程度上可以描述我当时的状态。人们对名牌大学、高学历的读书人无疑会高看一眼,对职业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则会以一种特殊的眼光区别对待。比如家庭聚会中,当被问到在哪里读书时,会感觉到其他人的嘲笑;在应聘中,当被戴上有色眼镜进行筛选时,可能初试的机会都没有,简历就被筛掉了。“低学历等于低收入,等于没有出息”,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一度在职业学校里虚度光阴,直到遇见了我的人生启蒙老师,是他们告诉我要学一技之长,通过技能成就梦想,技能也可以创造人生辉煌。于是我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终获大赛一等奖,我也更有了自信和动力。

  毕业后,我凭借在校时期的各项技能成果和大赛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面试,入职了莱茵科斯特集团。没有很好的第一学历,也没有资本背景可以依靠,能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很多次“背水一战”。

  如今在集团潍坊分公司,我是高管层中唯一的一个90后,曾经的抬不起头、缺乏底气、焦虑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灰飞烟灭。

  学历不是一个人唯一的简历,更不是对未来的判决书。对新技术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才是广大职校学子在未来就业中的突出优势。大家与其焦虑自己的专业,不如把精力放在勤学苦练、汲取知识、用心钻研,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端技术人才。

  (本报记者杨飒采访整理)

 

上一条:后疫情时代 系统谋划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 下一条:评价课程:从分数至上到发展取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