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高教资讯>>正文

破除唯SCI间接评议弊端 实现有效同行评议

2021年05月31日 10:44  点击:[]

没有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努力创造价值的人得不到激励,优秀人才就不会投身科研,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能被筛选出来,科研投入就没有回报,大量经费就会受损失——


作者:叶阳永《光明日报》

  【视 点】

  科研评价有效的方式是由同一领域的学者进行判断,因为只有同行才具有科研评价所需的学识、专业与远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为22143.6亿元,占GDP2.23%,首次突破2万亿元,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虽然科研投入持续增加,但我国还不是科技强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领域还受制于人。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工作,是知识、技术与思想的前沿领域,对其价值的判断需要前瞻性的视野。科学研究极其复杂与深奥,判断其成果价值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综合判断。科学研究涉及领域既宽广又精细的活动,各领域的研究对象、方法、周期及成果形式差异巨大,不同领域需要不同标准。因此,科研评价不可能设计一个通行标准。而最为有效的方式是由同一领域的学者进行判断,因为只有同行才具有科研评价所需的学识、专业与远见。

  SCISSCI是间接同行评议,这使科研评价指标化、简单化,与科研评价的专业性、复杂性背道而驰。

  现代科研活动已发展成为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包括立项、实施、论文撰写与研讨、学术发表等阶段,各环节都涉及科研评价的问题,同行评议应当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

  为最大限度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同行,保证其具有评判作品的能力。第二,同行评议需要选择水平最高、最前沿的学者。第三,用直接同行评议,不宜采用间接同行评议。直接同行评议是指涉及评价个体的科研贡献时,直接对其成果本身进行评判。间接同行评议是指评价个体时以其作品发表的期刊层次以及数量、甚至获奖进行评价,它以前一次的同行评议结果为准进行评价。所谓唯SCISSCI,即是间接同行评议。间接同行评议使科研评价指标化、简单化,与科研评价的专业性、复杂性背道而驰。尤其在部分领域期刊等级层次尚未拉开,不同学科领域评价标准迥异的情况下,间接同行评议不利于反映被评价者的科研水平与贡献。第四,制度设计时要保证双匿名,评价人与被评价人同时匿名,防止评价人徇私情、被评价人请托。

  科研理想的培育、职业伦理的生成、学术标准的构建,需要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学术组织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很多学术组织在生态培育方面常常缺位。

  虽然科研理想的培育,职业伦理的生成,学术标准的构建,最终都是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但需要作为职业共同体的学术组织发挥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我国很多学术组织更侧重于科研交流,在生态培育方面常常缺位。为培育良好科研生态,学术组织应当做到:其一,明确科研愿景、学术标准与职业伦理。理想、伦理与标准必须明确才能指引与规范个体行为。各学科领域要形成自己的研究愿景,制定自己的研究标准,提出共同体的职业伦理,并将他们体现在组织章程里。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與论监督,实现舆论监督的前提是道德规则的明确、显现与广泛周知。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职业伦理不够明确,不良的同行评议风气才得以横行,有人才可以“闷声发大财”。其二,学术组织要建立学术惩戒制度。比如建立职业伦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职业伦理规范,对会员违规行为谴责通报,参与会员所在单位的学术不端调查等。其三,应当建立和实施学术荣誉制度。对本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授予相应荣誉称号,比如年度学术新星、终身成就奖等。职业共同体的认可和崇敬是对获奖者的极大精神激励,精神上的无上荣誉激发更多人产生科研理想。

  (作者:叶阳永,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师)

 

上一条: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下一条:破“五唯”能否刹住学术交易之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