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元
当前,国家把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正当其时,这既有助于全方位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也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完善工作体系,健全体制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高校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应赋子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更多的内涵和职能,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投入专项经费,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教育平台和保障体系,形成统一
领导、全员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扩大受众覆盖面和受益面。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学校应建立“教育课程群”,在本科培养方案,设置创业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实施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计划,全面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灵感。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大学生创意大赛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敢想敢干、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面对有创新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实训教育。依托不同学科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每个教学单位都要有专门场地作为学生创业苗圃,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面对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保障条件。学校应设立“学生创业专区”,对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高的学生创业企业重点关注,与创新创业孵化器保持密切联系;聘任创业团队导师,开展创业沙龙,定期辅导。
结合大学生创业特质,构建多种创新创业模式,为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把脉。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三种类型。高科技成果转化型:以学生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科研成果为依托,通过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互联网+”产业型: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平台为支撑,借助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基因注入传统产业,创新营销模式;公益创业型:以学生创新思维结合公益导向,明确创业目标,用收益做公益,将“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高校要根据学生意愿,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保护学生创业热情,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减少和控制失败因素,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作者:吉林大学校长】(责任编辑:韩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