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大学论坛>>正文

通过入学考试趋同化促进硕士研究生分类发展

2024年11月08日 10:00  点击:[]

今年国庆期间,教育部印发了《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这是每年都会印发的一个关于硕士招生的规定。只是相比于2023年发布的规定,今年的规定有一处微小改动:去年规定中有一句“鼓励招生单位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在今年的规定中修改为“鼓励招生单位优先选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试卷”,即增加了“优先”这两个字。这让很多高校放弃了在初试中自命题的做法,转而采取全国统一命题。

这一变动很快引发了考生热议,并改变了很多考生的报考决定。由此可见,入学考试的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对硕士研究生招生产生一连串重大影响。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依然在快速发展与转型,“调结构”和“提质量”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双螺旋主旋律。

所谓“调结构”即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发展专业硕士学位,进入本世纪后发展更为迅猛。2009年,我国一改此前一般仅招收有工作经验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规定,增招5万名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此后,专业学位硕士点大面积增设。2017年,全国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达到了学术硕士的规模。而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也将成为专业硕士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然而,专业硕士的快速发展也引来了诸多质疑。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又有观点认为所谓专业硕士的差异化,更多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质化”,并因此将国内很多专业硕士称为“水硕”。

总之,如果对专业硕士的学术考核标准提高了,会被认为“同质化”;如果对专业硕士的学术考核标准降低了,又会被认为“低质化”。

这个两难困境并不会因为《学位法》的颁布而自动化解,相反,可能会遭遇更加激烈的碰撞,毕竟根据《学位法》的规定,专业硕士获得硕士学位已经不必完成学位论文,而要求专业硕士写学位论文并接受论文抽查的规定,可能是目前国内专业硕士不如很多国外专业硕士那么“水”的最后一道“质量保障”。

在此,笔者大胆设想并且建议,为了更好地在培养阶段实现专业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发展,可以探索在招生考试阶段将考试的内容趋同化——在学术硕士学位中加入更多专业实践内容,而在专业硕士学位中加入更多学术研究内容。

之所以建议进行专硕、学硕招生考试的趋同化改革,主要是因为有研究发现,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硕士毕业生都会将硕士学位当成其最高学位,而非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此,大多数硕士毕业生是不会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的,硕士学位实际上就是一个终结性学位,而非过渡性学位。既然如此,对于绝大多数硕士生(无论是学术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来说,加强其专业实践的培养与考核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具备相当的学术研究能力是提升其未来职场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否则,他们也没有必要再花时间、精力与金钱到学校读一个硕士学位了,毕竟相比学校,职场能更好地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

总之,在培养阶段,固然要针对专业硕士的特点,更偏重对其专业实践的培养,但这并不妨碍在招生考试阶段加大对其在学术方面的筛选与选拔。通过招生考试的指挥棒,让专业硕士了解到学术研究对于其学位以及未来工作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加强对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考察。同理,在培养阶段,学术硕士的培养要偏重其学术研究,但不妨在招生考试阶段加大对学术硕士的专业实践知识考察,让学术硕士了解到生产实践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当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硕士招生考试趋同并不意味着两者统一成“一张卷子”,而是要遵守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学术研究的比重。

总之,《学位法》的实施既给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也可能会使其“手足无措”。对此,笔者建议研究生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探索,为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发展探索出多条不同路径,而其中招生考试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重要环节,完全可以巧用入学考试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锋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上一条:研究生评价需摆脱“唯论文”取向 下一条:基础研究不适合“竞争性项目”管理方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