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大学论坛>>正文

数字化浪潮来袭,高校何为

2024年03月27日 14:53  点击:[]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如何找准立足点、应对挑战,并在数字化浪潮中寻求新的发展动能?

对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和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舒晓刚。

《中国科学报》:从您的感受看,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梅兵: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校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也有益于推动教育从传统的重知识学习转向更重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

此外,数字化发展推动了高校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带来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发展的调整,以及应对学业诊断评价与学术诚信检测的挑战,同时推动高校治理体系的数智化建设,增加师生的幸福感。

冯丹: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教、学、研变得更高效。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比如,计算机比我们懂得更多、更全,人类还需要一点点地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吗?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教学的方式、模式是否要随之改变?

人工智能工具带来便捷的同时,少部分学生不正当使用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工具直接生成学术论文、实验报告等,不但学术质量堪忧,也严重违背学术道德,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工具规范化使用的进一步深思。

《中国科学报》:面对挑战,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该怎么做?

舒晓刚:学校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是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根本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学校要多措并举,加强对教师在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支持,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杜绝整齐划一、“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让一位老师在数字化浪潮中掉队。在此基础上,要打造校级智慧教育平台,不断优化涉师工作流程,减少与教学无关事项,最大限度保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

同时,高校还要搭建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平台,开展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制定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升方案,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

《中国科学报》:前不久,南京大学宣布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开了全国高校之先河。您所在的学校是否也有类似尝试?

梅兵:华东师范大学整体推动、实施了“数智跃升”计划,推动相关学科专业实现转型发展。比如,我们开设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探索跨学科、国际化、工程化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等。

同时,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数智素养,我们建设了三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以人工智能通识科普课程为主,第二阶段以大模型应用实践为主,第三阶段以科学智能为主,让有能力的同学能自己构建和使用大模型,实现科研范式的转型。

此外,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为重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推出化学领域大模型ChemGPT、中医药大模型“数智岐黄”等,让科研和教学更智慧、高效。

《中国科学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梅兵: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队伍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仍旧突出。

针对“数字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国家在先行高校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形成精简、科学的“配置标准”,支持政府和高校有效投入资金,开展基础设施与软件平台的标准化建设。

在师资建设方面,需要以教师的数字素养标准为依据,构建面向数智素养的标准体系;向教师传递“育人模式变革,是数智素养提升的价值导向”的理念,避免陷入唯技术、唯技能的学习误区;充分利用“国平台”,向各地高校辐射数智素养提升的头部资源;改变评价关注,推动“研—训—赛”贯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冯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资源投入,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师资水平差异大、数字化教学推广与使用程度不一等问题。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辅助下,发达地区可能进一步拉大与欠发达地区在教学质量上的差距。

我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针对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加大对数字化教学的资源投入,总体布局构建数字化平台,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科学报》:面向未来,您对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有哪些建议?

梅兵:未来5至10年,个性化教学、智慧校园、数据治理的程度会大大提高,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然而,在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同时,我们更要重视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保障各种规模、类型的高校都能平等接入和使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防止数字鸿沟扩大。

冯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数字化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内涵与工具也在不断进步,并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层面要加强总体规划部署,研发数字化教学工具,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努力培养学生“数字+”的交叉创新能力。

舒晓刚: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主导权、主动权,持续攻关教育数字化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运用数字手段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向全世界青年学生展现开放、自信、友好的中国形象。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倪思洁 赵宇彤)

上一条:职普融通“立交桥”,“看得见”就能“上得去”吗 下一条:面对无奈,有人“挣扎”,有人“躺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