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大学论坛>>正文

政策风向影响学科建设 京沪高校最与时俱进

2021年09月08日 08:23  点击:[]

自国务院于2017年7月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各大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公共卫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不少高校又将目光瞄准公共卫生学院。而随着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碳中和学院成为了部分高校下一步的发力点。

作为培养和输送高级人才的地方,高校的学院建设、学科发展与政策导向、社会需求息息相关。那么,哪些区域最能与时俱进?哪些高校最快回应社会需求?

本文以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样本,统计了它们在人工智能、公共卫生以及碳中和三个领域的建设情况,以期回答上述问题。

人工智能热趋缓京沪数量尤其多

据“双一流”建设高校官网数据显示(详见图1),2017年国务院印发相关文件后,“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数量明显激增,2018年新增20个,成为 近几年来新增数量的顶峰;之后新增数量大幅下降,2019年仅新增6个。但在2020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学院建设还是迎来了增长的小高潮,新增9个。今年以来,仅新增3个。

另据统计(详见图2),2017年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研究所数量仅为9个,比2016年增加了4个,增长率达80%,当然其中不免有基数较小的缘故。但在2017至2018年间,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研究所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长率约为100%,数量增长至18个;2019年和2020年以持续增长的态势继续发展,分别增长了4个和2个。

图1.“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学院的数量变化

图2.“双一流”建设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研究所数量统计

由于人工智能研究要依托地区经济和技术基础,因此设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地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详见图3)。经济和技术发展较好的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和华北地区(主要是北京)位居前列,分别为16所和14所。其他五个地区与之相比差距甚大,东北和华中均有3所,华南和西南均有2所,西北地区仅有1所。

从“双一流”建设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研究所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详见表1),整体差距依旧较大。华东地区以9所之数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其中上海有6所。华北地区只有北京拥有6所,而最少的西北地区仅有1所,其他几个地区各有2所。

图3.“双一流”建设高校人工智能学院地域分布情况

表1.“双一流”建设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所地域分布情况

“人工智能+X”成热门 2019年达到发展高潮

2018至2021年,除了一些“双一流”建设高校专门设立学院外,还有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仅增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共计25个。

实际上,在正式成立学院前,高校一般会预先设立相关专业,一是因为学院建设的资质要求更高,审核标准更严格;二是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往往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成为学科发展的依托项,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以2017年为界,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如网络空间与安全、大数据和智能机器人等)的专业、学院数量(详见图4、图5)可以发现,2017年前已有高校开始看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建设,2017年后,每年都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且在2019年达到高潮。这与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30年的“三步走”规划,密不可分。2019年之后,增长趋势略有回落。

图4.2017年后“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数量变化

图5.“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增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学院数量变化

“非接触式”访问增加

人工智能发展是渗透到各个领域的,包括农业、交通、医药、教育以及娱乐等多方面。通过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人工智能学科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特点将是人工智能短期内的发展趋势,通过链接已有的学科内涵和人工智能,将其辐射到各个领域中去,从而打通学生学习和运用人工智能的经络(详见图6)。

以“人工智能+医学”为例(详见表2),统计发现,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集中在中医药类大学。人工智能为学校和学院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特色方向——医学人工智能,为现代医学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提供了专业依托。

图6.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图

表2.“双一流”建设高校“人工智能+医学”专业新增情况

京沪高校成立公共卫生学院最多 清华成立速度最快

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共卫生学院自1923年至今的新增数量,可以看出,高校新增公共卫生学院的波峰为2020年(详见图7),新增公共卫生学院7个。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对于公共卫生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所高校也发布消息称,将组建公共卫生学院,发力建设公共卫生领域,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拔尖医疗卫生人才。而如图8所示,2020年新增公共卫生学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2所在北京,2所在上海,其他3所分别在天津、湖南和广东。可见,在回应社会需求方面,京沪高校明显优于其他省市。

其中,清华大学于2020年4月2日宣布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仅30天就通过学校审批。该学院也是清华大学史上成立速度最快的学院,且只招收研究生。

图7.“双一流”建设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新增数量

图8.2020年相继设立公共卫生学院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政策风向为碳中和加“热” 高校研究类型稍有不同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1年的全国两会,半年间,“碳中和”从一个专业术语摇身一变成了高频热词。“双一流”建设高校也迅速行动,致力于实现“中国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半年多时间成立了多所碳中和研究机构。

如图9所示,厦门大学是较早成立研究中心的高校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碳中和规划是我国第一个高校碳中和规划项目,包括校园碳披露,碳中和目标、路径、举措和制度保障等。

同时,“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碳中和的相关研究类型也较为丰富,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以及地区资源优势等,开展不同类型研究。

总之,政策风向、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而在回应社会需求方面,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京沪高校走在了全国前列。

图9.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机构时间轴

(来源:中国科学报 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各高校官网;本期内容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小强传播团队提供)

上一条:高校教师流动:一场 “双输”的博弈战? 下一条:学位法应明确票决机制与弃权票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