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从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战略层面,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目前五育中,劳动教育仍然是个短板,既缺少完整的体系,也缺少理论的支撑,还欠缺更新的机制。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尽快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更高水平的劳动教育体系。从大劳动教育的视角看,需要强调劳动教育的四个进化。
劳动教育理念的进化
以往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限于两端,高端层面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世界等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到学校落位中,往往大而笼统,难以接地气和具体落实;底端层面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等,实操时则往往把劳动教育混同于普通务工和劳作。更大的问题在中间层面,没有理论框架和实施体系,如什么样的劳动适合育人,哪些劳动适合哪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劳动怎样育人,劳动与教育怎样一体化设计,劳动教育如何指导,劳动教育成效如何评价等,研究和实践比较粗疏,甚至存在许多盲点和模糊概念。这样把劳动教育多限定在思想表现范畴,导致劳动教育虚化、弱化、软化、淡化。
劳动教育理念进化强调六个要素:一是劳动是人类文明起源主要手段,是身心发展的底层结构,没有劳动做基础,人的成长多是假成长,或根本不会发生;二是劳动是知识创造的源头,为所有学习活动提供底层逻辑,没有劳动做基础,单纯靠纸面的认知是浅层的,或者根本没有发生;三是劳动是知识建构的要件,没有劳动进行统合,学习情境不完备,知识建构不能发生;四是劳动技能是很多学习技能的母体,包括做家务、班务在内,没有一定质和量的劳动,形成不了有质量的劳动技能,也就形不成有质量的学习技能;五是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教育;六是劳动的育人功能是综合的,劳动教育既能够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所以,劳动教育具有根和魂的作用,是实现整体育人和全人培养的必要条件。
劳动教育目标的进化
以往劳动教育的目标侧重于锻炼筋骨、培养思想品质和感情两方面,并多作为发展德育和体育的辅助渠道,不但窄化了对劳动教育本身目标的认知,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价值,而且限定了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与扩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应该有更开阔更科学的概括。
劳动教育有六个深层目标:一是通过劳动教育,构建认知世界的方式,改变人们普遍热衷的“纸面成长”和“课业辅导”的偏向;二是通过劳动教育,习得参与社会的基础技能,发挥劳动教育底层操作系统的支撑作用,改变人们过分照料、过度呵护、过度书面学习的倾向;三是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发挥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和综合育人的核心价值;四是通过劳动教育,学习知识运用、整合、联结等高阶思维和能力,发挥劳动教育真实场景、支持情境建构和知识迁移的“专业功能”,改变人们普遍淡化关注社会背景的专业盲区;五是通过劳动教育,炼制观察、好奇、想象、分析、综合、解释、假设、预估、判断、评价、创新等人工智能时代众多不可复制的关键能力,改变人们普遍担心能力短缺的焦虑心态;六是通过劳动教育,让知识可视,让学习可见,让思维深化,增强输出式学习、创新性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转变长久以来唯分数、唯书本、唯训练、唯考试的顽瘴痼疾。所以,要挖掘劳动教育的深层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理解、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增强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劳动教育课程的进化
以往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多限于务农务工等外显的、粗重的体力活动,实施多是通过劳动技术、综合实践及主题团队活动等,课程设计多是粗放的、浅表的劳作,评价主要通过随机观察、同伴互评等形式定性表扬或批评。这样的劳动教育安排,还停留在准课程层面,多受学科概念、学时、组织、流程和管理等限制。
借鉴国际经验,劳动教育课程升级换代,需要从以下五方面着力:一是课程内容要系统化,可把所有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在真实环境完成真实任务的事项,都设计为劳动创造类课程,融入创意、创新、创客、创业等要素,统筹纳入劳动创造课程体系,如打理家务、种植菜园、体育训练、创意策划、设计产品、制售商品、公益活动、学科实践等,多从“通识教育”“核心技能”“坚毅品质”“社会研究”“学会创造”等理念视角给以定位;二是课程实施渠道要综合化,强调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家庭社会参与,大部分劳动和创制作品结合在一起,邀请家长或社区专家支持,逐渐构建“社会化”的联合联动机制;三是课程实施形式深层化,参考项目式学习,引进任务驱动、情境探究、实践实验、协作分享等要素,学生或学习小组自主提出活动方案,记录实施过程,撰写总结报告,参加展示交流;四是课程形态统整化,劳动教育不宜零散设计,最好采取“大项目制”,按照一个月、一个学期,或一个课程板块安排,既解决课时局限、浅尝辄止、不成体系的问题,又能强化完整学习和全面育人的功效。可借助STEAM学习框架,关注劳动教育中技术、工程等价值体现;五是课程评价作品化,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围绕作品质量和创制过程进行多维度评价,引导学生真实学习、真实研究、真实创造,在过程中把观察、阅读、数据采集、资料检索、研究设计、作品创制、劳动作业、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
劳动教育资源的进化
以往劳动教育基地主要是学农学工场所,劳动教育师资主要是劳技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劳动教育的工具主要是锄头、铁锨和车铣刨等。这在当今时代显得单调和狭窄,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求。在知识经济社会,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劳动教育资源供给要突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创建社会化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促进社会场馆、实践基地、厂矿和演艺文创等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机关大院等向学生劳动教育开放,并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各行各业及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这是国际发达国家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北欧、日本做得非常精细,保证了学生实践资源、实践机会和实践质量。二是全方位地提供劳动工具和技术支持,包括传统的技术工具、各行各业专业工具,特别是现代先进技术工具、高精尖科研器具,激发学生劳动创造的强烈意识和浓厚兴趣,增强借助工具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素养。三是构建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三协同的师资团队。学校在劳动、科技、艺术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按照专业背景、技术专长和项目需要,随时随地匹配到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之中。组建社会志愿者辅导团队,把社会能人、工匠、传统技艺师傅、非遗传承人、老教授、老专家、老艺人、老科技工作者等,组织动员起来,为学生劳动创造提供辅导。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更是核心力量,特别是对来本单位实践实习及做项目的学生应给予细心指导。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系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 吕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