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的大学生已开始他们曾经梦想的生活了。在高中埋头苦读的时候,多数学生的梦想可能都是粗糙的——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就好,至于专业,或者是有模糊方向,或者是父母之命,或者是更现实的听分数由命。而一旦跨入大学校门,在金榜题名的喜悦过后,更多的困惑和烦恼就如影随形而来。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负责大学招生的老师说,他被考生和家长反复询问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被录取到了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有数据公司对部分院校2015级、2016级的本科新生研究发现,八分之一的本科生有转专业的意愿。而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曾对本校2016级本科新生做过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近七成新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报考的专业了解甚少。
由这个数据看起来,其中问题挺严重,不过作为过来人,笔者想说的是,这其实不算什么事儿,因为如果真觉得“录非所愿”,纠错的难度并不大。不可否认,在成天还在喊着素质教育实际上应试教育阴影挥之不去的现实下,很多高中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报考专业了解很少。一个视野没有打开的人,让他重新选择一万次,都未必能够选到最心仪的专业。所以基于这样的现实,进入大学门槛之后大比例的后悔,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乃至人生道路中,有没有“纠错”的渠道和机会。
就官方渠道来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能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学物理的改学历史,学中文的改学法律,笔者身边很多朋友有过在大学换专业的经历。还有一些更极端的案例,因为对大学和专业双双不满,干脆就成天去别的学校旁听,找那些自己敬佩的老师私下切磋求教,最后直接从原学校辍学,尽管连大学文凭都没拿到,但并不妨碍那位朋友最后成为比较优秀的媒体人。在这样一个拥有太多选择机会的时代,选错专业应该不会成为人生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成天抱怨“录非所愿”,那更大的问题可能是——你没有更好地认识自己。
一时的“录非所愿”不可怕,可怕的是进入大学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志趣所向。如果判断专业的对错,不是基于自己的内心所向,而是看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看起来就业形势好,很可能造成一错再错的结局,当初选专业是盲目,后来的换专业同样是盲目。因为专业从来不是梦想的代名词,同一个专业不代表同一个命运。通常来说,大学所学的专业和最终从事的职业,也往往并不“对口”。把大学当做拓展视野和培养思维方式的过程,而不是职业训练营,或许能更好地认识大学专业的意义。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一个更强大的自我,而不是一个好专业,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最值得铭记的命题之一。不只是面对大学专业,人在一生中会有太多自我怀疑的时刻,“当初选错了”可能是最有迷惑的借口。对于那些真正选错专业的人,有的是机会纠错。而那些没有认识自己的人,给他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恐怕也换不回更好的未来。
(来源:光明时评 敬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