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大学论坛>>正文

国外学者探寻经济变革中的高校改革

2017年03月20日 09:36  点击:[]

近日,2017年澳大利亚大学委员会高等教育会议在堪培拉举行。年会以“高等教育:下一代”为主题,围绕经济、工业和技术变革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未来展开研讨,议题主要包括对下一代学生的期望、时代环境变革对大学教育和研究的影响以及“技术一代”等。

经济不确定性促使教育改革

前美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杰弗里·布莱西(Jeffrey Bleich)在发表演讲时表示,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欧洲多国大选在即等一系列事件,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当下正是反思高校角色的历史性时刻。

“新技术和国际形势是导致不确定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布莱西认为,数字技术在解决一些关键问题的同时也使得其他问题更加突出。首先,政府部门控制技术发展影响的难度与日俱增,使公众对技术问题深感担忧;其次,技术发展加剧了受益方和未受益方的不平等程度,进而激化了双方矛盾;再次,数字技术弱化了基于社会共识形成的标准,如新闻标准、利他主义标准、礼仪标准等。就如科幻作家威廉姆·吉布森(William Gibson)所言,未来已经触手可及,只是并未平等分配。

老龄化也给教育提出了挑战。布莱西提出,技术发展不仅影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也为此忧心:随着基因疗法的发展,人类寿命延长,老龄化社会如何维系?在工作年限延长情况下,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再培训成为教育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

布莱西表示,美国一部分人存在逃避心理,希望领导人能够阻止这一切,建一道“墙”,使一切如旧。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选民对于政府的信任缺失。随着信息传播途径增多,传播成本大幅降低,信息流通更加便捷,美国社交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一定影响。事实容易被忽视,人们选择相信符合自己观念的报道,甚至相信像“气候变化是阴谋论”这样的虚假消息也不足为奇。以上问题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使高等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从教授技术转向传授学习方法

在演讲中,布莱西为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改革以顺应国际新形势,重塑国际秩序,重建共同愿景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坚持包容、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并为之奋斗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社会变化挑战着传统的学习、生活、工作模式。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在应对国际性挑战时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应重新反思教育模式,不仅教授技术,更应该传授学习方法。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推广跨学科教育,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引领下一代人看到未来,并培养他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能力。我们应该选择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为下一代人指引方向。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社会企业家精神系主任帕提克·帕沙克(Pathik Pathak)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内部招聘标准,对应聘者的在校成绩以及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然而这一现象与研究结果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在对150名英国学生的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调研发现,社会实践不仅补充了校内所学知识,而且对学生求职大有裨益,甚至可能超过学位证的价值。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身技能和社会资本。帕沙克表示,欧洲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是应聘者的技术能力,超过半数的欧洲用人单位强调特定技能,包括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设计技能等。因此,高校在课程改革时应开设培养学生软技能、软实力的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非开普敦大学设计思维项目主管瑞尔·福特曼(Rael Futerman)提出,可以通过发展设计思维课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福特曼坦言,在南非,学生在高校习得的技能与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高等教育需要改革,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设计思维项目旨在增强学生共情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思维项目将通过跨学科学习、丰富情景体验、同学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多种问题思维方式,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深入研究劳动市场,在面对不同挑战中,切身体悟商业实践经验和人际关系处理经验。

布莱西坦言,未来仍未可知,但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在新经济中,人类活动需要指引;二是最伟大的工作还是由人类做出的。布莱西相信,未来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愿景,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绿色、轻松、宜居的社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媛)

上一条: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破解全球高校就业难题 下一条:传统文化教育需打“合力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