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高教资讯>>正文

各地教育厅长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5年11月23日 08:52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着力加强“五大建设”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周旭

一是学科专业建设。任何脱离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形式主义,必须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2013年以来,重庆市实施了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校建设“三特行动计划”,每年资助3000万元,已评选建设特色专业点120个、特色学科专业群50个。下一步,将进一步根据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加大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力度。

二是课程建设。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近年来,重庆市积极鼓励高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资源,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多所高校开设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三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要增加他们了解社会、参加实践的机会。为此,要坚持开门办学,推进政产企研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互惠、协同育人。目前,重庆市已有17所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4个。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是“众创空间”建设。目前,重庆市已启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示范性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案例100项以上的“双百示范行动”,55所高校参与。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把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过程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学习训练过程融为一体,大力引导、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五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近年来,重庆市建设了111个高校创新团队,按管理类10万元、自然科学类30万元给予了资助;对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队伍建设,分别予以了300万元的专项支持。下一步,将探索把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折算成工作量等办法,遴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拟聘请1000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或指导教师。

多措并举 务实耕耘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马升昌

西藏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按照立德树人的导向要求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自身特色深入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推行休学创业和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体系等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实施项目带动,大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了以国家级大创项目为引领、自治区级大创项目为主体、校级大创项目为基础的三级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体系,我区每年投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经费约为700万元。2012年以来,有400个大创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创项目。

3.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实战实训计划项目,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积极推进专业课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提高课堂创新教育实效,我们根据教师的专业和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组织教师深入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一线顶岗或挂职。2012年以来,每年实施100项,每项资助经费1万元。

4.实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高校教学实验室100个,继续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工程中心、教学试验示范中心建设,并制定管理办法,鼓励开放共享。支持并鼓励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实验实训环节教育,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实施协同创新育人工程,合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产学研用协调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的创新。紧紧抓住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的大好机遇,实行多种形式的校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多年的实践看,这种方式整合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统筹协调,整合专项资金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侯元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规划小、底子薄,现有20所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本专科在校生40余万人。近年来,为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治区出台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今后,要继续统筹协调盟市和财政、科技、人社等部门,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向高校创新创业活动倾斜,包括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资金等,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不断强化平台建设。目前,内蒙古已经建立了高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在自治区首府兴建了占地1024亩的自治区高校科技园和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园;在各盟市兴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园;全区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1个,实施国家级“大创计划”236项。

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不断强化高校改革。一是各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定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二是各高校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三是各高校要制定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办法,支持在校学生结合职业技能开办科技型企业。自治区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蒙古语授课高校学生培养和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通过选修第二学位、第二专业或加修应用类课程等途径,提升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四是各高校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点挖掘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改造相适应的专业和与自治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企业。五是各高校要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顶层设计,协同育人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刘传铁

一、强化思想认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湖北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湖北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方案,强化“三个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评价环节。三是研究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020年前湖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强化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推动校企协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是推动科教协同。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2011协同创新计划”,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三是推动校校协同。支持部委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对口支持合作,推动校际间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学生跨校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一是推进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如今,武汉呈现出“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的浓郁创业氛围。三是推进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

四、强化教师队伍,增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在于教师。一是增强青年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二是聘请“产业教授”担任创业导师。三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注重在实践中评价人才。

五、强化政策保障,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健全支持政策。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地方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创业、发展众创空间的意见》、《关于实施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等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财政设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专项资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从2万元到20万元的无偿扶持。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建立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评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评价指标。

让创新创业教育生根结果

青海省教育厅厅长 王绚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本省自己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意见》真正落地。多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为导向,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功能”的发展思路,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我省今后将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就现阶段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一要实现理念上的转变。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从人才培养本身入手,将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深植在学生和教师心中。第二要凝聚各方合力。创新创业教育光靠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而是要聚集各部门、各行业直至全社会的合力,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第三要有落地的有效措施。要健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活动,完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加强指导服务,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实施、营造良好氛围。第四要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要建立健全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制度。为此,需要扭住四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关键是以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为契机,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变革,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形式。第二个关键是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效能,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三个关键是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更新创新创业教学运行机制,改变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第四个关键是提升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逐步完善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为导向的教师队伍考核机制。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新模式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 沈健

江苏积极构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服务导向”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模式,全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良好态势。

一、注重需求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三育人”。一是强化协同育人。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建设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辅导、项目孵化、投融资平台建设等工作。二是强化实践育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三是强化文化育人。通过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成果交流展示会等活动,努力构建以创新创业活动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二、注重能力导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推动形成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一是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面向全省所有高校构建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三是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

三、注重服务导向,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评价体系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出台《江苏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办法》,在成立江苏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上,成立江苏省教学管理研究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二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鼓励高校建立个性化培养制度,建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实施以创新创业为观测点的个性化、多元化评价机制,分层次对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价。

助推辽宁经济转型升级

辽宁省教育厅厅长 马辉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前沿性、创新性、交叉性、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成为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是辽宁改革之需。当前,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辽宁经济发展方式须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助推辽宁经济转型升级,是辽宁高校的重要责任。

创新创业教育在辽宁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辽宁按照“规模化训练、体系化推进、融合式建设、全方位教育”的原则,以政策为引导、以专业为突破、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以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投入近2亿元专项资金,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为全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引向深入。辽宁高等教育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持续引向深入,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理念和举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模化。2015年8月,省政府专门出台《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强调在高校内实施创新融合专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改革方略,为全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政策引导,指明了改革方向。

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持久动力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左敏

一、明确教育培养目标,突出“整体性”。高校的首要社会责任是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就是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山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是以此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学科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改革等结合起来。

二、完善教育培养过程,突出“融合性”。在课程体系方面,出台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标准,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扩大选修课比例,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40%。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高校开展研讨式、参与式教学,完善案例化、实操化教学体系。在教学考核方面,将学生研究性成果、创新性成果、社会实践成果等换算为学分。2020年,各高校实施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的课程数不低于实际开设课程数的60%。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突出“专业性”。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行业名师”建设计划,支持学校引进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培育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进高校与行业企业优秀人员互聘交流。

四、强化创新实习实训,突出“实践性”。要增加实习实训比重,理工农医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达到30%和20%。“十三五”期间,启动建设一批省级开放式大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和创新创业示范园区。

五、加大协同育人力度,突出“差异性”。探索实施“高校专业联盟+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政校企组建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企业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财政补贴制度。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

六、完善教学管理服务,突出“科学性”。要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灵活。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完善转专业制度,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融入思维设计培养方案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黄红武

创新融合专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我们通过改造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推行“做学研创”相结合教学模式,选择若干专业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班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点,打通相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创新引领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支撑。创新和创业隶属两个范畴却又本质契合,在内涵上相互包容,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我们启动了百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计划,明确高校须建有固定场所和一定面积各种形式的创业基地、创客中心、创新工场、创业大本营等众创空间;举办以行业、产业、新技术、新要求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开展学科与技能竞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创业实践、创业项目。

创业融入专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聚焦“融入”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以“融入式”的思维,设计符合教学质量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嵌入式”的方法,建设创新创业基础类精品开放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类精品开放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规划教材;以“相长式”的举措,建立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启动千名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全力推动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创业带动就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延伸。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启动万名创业大学生训练计划,扩大创业就业教育受众规模;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国家、省、校三级互通互联的信息服务,为学生实时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引导学生捕捉创业商机、识别就业机会。

以学生价值观培育为抓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苏明

我们紧紧围绕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深化综合改革,以学生价值观培育为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

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在学校、社会中积极倡导自食其力、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挖掘先进事迹,树立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把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肩负公民的责任、胸怀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独立思考、自由探索,不畏艰难、挑战自我的精神。

二、注重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实施各类卓越教育计划,培养富有深厚基础、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后备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和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合作,开展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衔接贯通,培养当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大工匠”人才。

三、多项措施并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优质资源

提供科研创新资源。打造一批达到国内领先、冲击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峰高原学科,占领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制高点,着眼于高峰高原学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提供师资教学资源。实施一系列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举措,造就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开展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的传帮带作用。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进一步强化高水平骨干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答疑、实验指导等制度,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

上一条:北京交通大学:呵护学子一个个金点子落地生根 下一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

关闭